康公诞、七夕诞和魁星诞的由来  
     
 

    康公诞
    康公,是南宋朝的大元帅。年轻时,他锄强扶弱,抱打不平,保家乡安宁,还劫富济贫。把贪官污吏,豪门巨绅的财物,分给贫苦大众,是人们尊敬的江湖侠士,参军后成了将军,统领百万兵,后因战事紧张,退守江南,战况紧张加上敌兵众多,康公节节败退,连亲信兵将都被打得四处逃散,最后只剩下康公一人,被追赶到河边。敌军四处追杀,康公被迫着沿着河滩夺路而走。这样一来,康公可是添上了大麻烦了,因为,跑在河滩上,康公留下了一长串脚印,这无疑是留下了蛛丝马迹,引火焚身。敌军很快察觉了康公的脚印,摸清他的逃跑方向,逐步进行追杀。此时,康公心里已暗暗叫苦,这时一群鸭子“嗒嗒嗒”从河滩走过,把康公的脚印踩乱掩盖,敌兵的线索很快就中断了。康公脱险。因此,康公就认为鸭是有灵性的,从此就不食鸭。
    康公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后,重整兵力,发起大规模反攻,击退敌人,保护了水乡一带的安全,免受战火牵连,生灵涂炭的惨状,后被封为保护水乡的大元帅。驾鹤仙逝后,根据水乡居民意愿,追封水神“康公元帅”,并定在农历七月初七为拜祭康公的诞期,称为“康公诞”。因此,每当农历七月初七,水乡居民都会拜祭康公,表示自己对康公的尊敬和感恩。然而,水乡居民在拜祭的时候只会宰鸡杀鹅,从不杀鸭或食鸭,因为这样是遵循康公的意愿:不杀鸭,不食鸭,这也是体现了水乡居民对康公的敬畏。同时,岛上居民会广邀亲戚朋友相聚庆祝“康公诞”,喜庆场面热闹气氛甚至高于春节。
    水乡居民房屋有“门当向水”之说,原因是居民诚信崇拜,尊敬康公。面朝水,祈求水神康公施福,能保家老少平安之意。
    拜祭方式:先从大厅正堂拜起,请示当天(天庭),再到社坛神楼请示放行(因为居民认为神仙下凡都需要当地诸神放行通过),最后到水边请明康公到家施福,保家宅老少平安。

    七夕诞
    七夕乞巧,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,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。后来的唐宋诗词中,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,唐朝王建有诗说“阑珊星斗缀珠光,七夕宫娥乞巧忙”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载: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,宫女们各自乞巧,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,代代延续。
    宋元之际,七夕乞巧相当隆重,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,世人称为乞巧市。宋罗烨、金盈之辑《醉翁谈录》说:“七夕,潘楼前买卖乞巧物。自七月一日,车马嗔咽,至七夕前三日,车马不通行,相次壅遏,不复得出,至夜方散。”在这里,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,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,乞巧市上车水马龙、人流如潮,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、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,车马难行,观其风情,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--春节,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。
   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,这是一个很美丽的,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,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。
    相传在很早以前,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.忠厚的小伙子,父母早亡,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,嫂子马氏为人狠毒,经常虐待他,逼他干很多的活,一年秋天,嫂子逼他去放牛,给他九头牛,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,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。
   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,在草深林密的山上,他坐在树下伤心,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,这时,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,问他为何伤心,当得知他的遭遇后,笑着对他说:“别难过,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,你去好好喂养它,等老牛病好以后,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。
    牛郎翻山越岭,走了很远的路,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,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,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,一连喂了三天,老牛吃饱了,才抬起头告诉他: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,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,摔坏了腿,无法动弹。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,牛郎不畏辛苦,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,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,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,到老牛病好后,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。
    回家后,嫂子对他仍旧不好,曾几次要加害他,都被老牛设法相救,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,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。
    一天,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,在河里洗澡,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,二人互生情意,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,来到人间,做了牛郎的妻子。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,并教大家养蚕,抽丝,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。
   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,男耕女织,情深意重,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,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。但是好景不长,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,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,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,恩爱夫妻被拆散。
    牛郎上天无路,还是老牛告诉牛郎,在它死后,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,穿着就可以上天。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,穿上牛皮做的鞋,拉着自己的儿女,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,眼见就要追到了,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,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,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,只能相对哭泣流泪。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,千万只喜鹊飞来,搭成鹊桥,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,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,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。
    后来,每到农历七月初七,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,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,抬头仰望星空,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,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,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,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,由此形成了七夕节。
    砚洲岛中少女有拜【七姐】之习惯,每年农历七月初六晚上,一般少女群集一间较宽敞之屋,陈设斋菜果品瓶食,并摆佈鲜花及手工制造之花――果花串灯式等,极其辉煌美观,燃烧香烛,群女跪于入门处向天下拜,名曰“拜仙”,相传是夕牛郞织女相会,故又曰拜“七姐”,共拜七次,直至天明。参加拜仙之少女,在农历七月初一日是至初六日,一连六天吃素斋,不吃肉类,初六晚穿红着绿粉面修容,争妍斗丽,打扮得十分飘亮,拜仙后将果品饼食等物分给各拜仙者。

    魁星诞
   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。魁星文事,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,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,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。
    传说古代有一个秀才,名字已不可考,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。此人聪慧过人,才高八斗,过目成诵,出口成章,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,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。他长得怎样呢?据说本来就丑陋,又长了满脸麻子,一只脚还瘸了,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,但是他文章写得太好了,终于被乡试、会试步步录取,一次次高中榜首。到了殿试时,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,一看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,心中不悦,皇帝问:“你那脸是怎么搞的?”他回答:“回圣上,这是‘麻面映天象,捧摘星斗’。”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,又问:“那么你的瘸腿呢?”他又回答:“回圣上,这是‘一脚跳龙门,独占鳌头’。”皇帝很高兴他的机敏,又问:“那朕问你一个问题,你要如实回答:你说,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?”他想了想说:“天下文章属吾县,吾县文章属吾乡,吾乡文章属舍弟,舍弟请我改文章。”皇帝大喜,阅读完他的文章后,更是拍案叫绝:“不愧天下第一!”于是钦点他为状元。这个丑文人的才学、智慧和发奋,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——北斗七星的前四颗,主管功名禄位。“魁”字拆开来,一半是“鬼”,应魁星的面目丑陋,一半是“斗”,应魁星才高八斗、也应北斗星座。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,文人中传“任你文章高八斗,就怕朱笔不点头”就来源于此。据说从此开始,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,一只魁斗放在旁边,殿试完毕发榜时,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,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,状元则一手持魁斗,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,表示“一举夺魁”、“独占鳌头”。
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,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,可惜每考必败,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。岂料竟被鳖鱼救起,升天成了魁星。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,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,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。